close
薪水族,貧富關鍵報告
過去10年,對台灣薪水族而言,可說是失落的10年,10年來努力打拚的結果,台灣平均薪資僅成長11.97%,南韓成長幅度幾近我們的8倍,中國大陸則是我們的20倍以上。薪資長期性停滯,顯示台灣經濟的慢性病,已嚴重到需要正視的程度,產業升級腳步緩慢不前、高等教育僵化,以及落後的賦稅制度,宛如高血壓一般,逐漸使我們的經濟硬化、弱化……
根據《今周刊》與104人力銀行合作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,過去12~15年來,51%的受訪者表示家庭收入有減少趨勢,更有高達68%的受訪者對落入新貧階級感到恐慌。這份「貧富關鍵報告」,探索台灣經濟與個人的出路,值得你我關注。
清晨五點一到,手機鬧鈴嗶嗶作響,三十七歲的鄭宜豐從被窩裡悄悄起身,以免吵醒還在熟睡中的妻子。
盥洗後,他坐在書桌前繼續研讀昨日念到午夜十二點的「數量分析」。五個月前,宜豐立志在三年內考取特許金融分析師執照(CFA,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),這些日子來的苦讀程度,不亞於他當年準備大學聯考。
宜豐的妻子,與他同年而且同樣任職於銀行界的陳秋芬說,老公幾個月前還是個沉迷於打電玩的大男孩。然而,每月高達十一萬元以上的家庭開銷,以及一年前房貸寬限期屆滿後,繳完房貸後存款幾乎零成長的現實,令他們夫婦倆恐慌感日益加深。
現象一/年收入一七○萬元,竟存不了錢
以宜豐與秋芬兩夫婦的收入,算是典型台北市中產階級家庭。兩人皆任職於銀行,擔任資料分析師工作,合計月收入達十二萬一千元,加上三節與年終獎金,鄭家每年的收入達一百七十萬元,比主計處統計的二○○八年設籍台北市九十五萬個家庭年均收入的一百五十四萬元還略高。
秋芬說,宜豐與她的父母年紀已大,因此都為他們投保醫療險。危機意識極強的秋芬,也為一家大小都投了保,而且大多是未來沒有回收的醫療與意外險。因此,鄭家一年的保險費支出高達二十萬元,是除了兩個女兒教育費以及房貸以外的第三大開銷。
鄭家每個月平均支出至少從十一萬元起跳,表面看起來每個月似乎可存數千元(請參閱鄭家每月收支表),但秋芬說,一年到頭總是會有幾筆在每月經常支出表看不出的開銷,如過年與過節給父母的紅包、親友紅白帖、她與宜豐的進修費用等。這些開銷幾乎吃掉了她與宜豐的三節與年終獎金,導致每年的結餘所剩無幾。
秋芬焦慮地說,過去五年來,她與宜豐的收入成長呈停滯狀況,隨著一年前房貸寬限期已屆,原本每月只繳一萬出頭的利息,本利皆繳增加至二萬五千元,兩個女兒的補習費用有增無減,加上物價持續攀高,生活重擔迫使他們不能再安於現狀。目前,秋芬已考取了壽險與產險經紀人執照,同時努力提升自己的外語程度。宜豐則下定決心考CFA證照,期望藉這紙證照能讓自己在職場上更上層樓。不過,這些積極的自我投資,對提高鄭家收入尚未發揮任何效果。
現象二/台灣十年來薪資水準呈現停滯
家庭年收入高達一百七十萬元的宜豐與秋芬,會產生財務焦慮並不是特例。根據《今周刊》與一○四人力銀行民調中心合作的問卷調查顯示,高達六八%的受訪者對於落入「新貧階級」感到恐慌,而且更有五一%的受訪者指出,過去十二至十五年間,家庭年收入呈現減少趨勢。
本刊問卷即顯示,四二%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屬於新貧階級,「新貧」已經成為台灣中產階級最嚴重的精神焦慮之一。造成這種焦慮最主要的來源則在於:台灣上班族的薪資水準,過去十年來呈現停滯現象,然而,物價與房價卻隨著原物料價格攀升,以及熱錢的四處流竄而節節升高。於是,大部分的中產階級認為自己變窮了。
根據勞委會的統計,在一九九八至二○○八年這十年期間,台灣薪水族平均月薪(含年終與三節)僅成長一一.九七%,同期間,南韓薪資成長幅度幾乎是我國的八倍,達八五%,新加坡則是四倍,達四五%(詳見附表);同期間,台灣的薪資成長只贏過日本的負八.七%。如果再把通貨膨脹率折算進去,台灣的薪資水準與十年前相比甚至呈倒退狀態,過去十年可說是台灣薪水族「失落的十年」。
渣打銀行台灣經濟分析師符銘財指出,薪資長期性成長停滯現象,顯示出台灣並沒有在國際產業分工裡找到合適的定位,使得高薪職位數量的創造空間極為有限。符銘財以他自身所在的金融業為例子進一步分析,台灣長年來利率不僅走低,利差(銀行放款利率與存款利率的差距)更是萎縮嚴重,不單是金融業的獲利體質變差,連帶也導致金融業在產品與服務創新上欠缺沃土,後果當然就直接反映在薪資水平上。
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授曾巨威則直指,台灣與中國大陸貿易往來愈加頻繁之際,基於經濟學「要素價格均等化」(勞動即是一種最重要的生產要素)原則,富裕經濟體與較窮的經濟體深度進行貿易,前者的薪資水平勢必會被後者拉低。而克服「要素價格均等化」障礙惟一之道,只有較富裕的經濟體不斷地進行產業升級,提高產品及服務的附加價值。「從薪資成長停滯觀之,顯然台灣的產業與技術升級在過去十年間是相當失敗的!」曾巨威下了個注腳。
高科技業一向被視為是台灣過去三十年來產業升級的楷模,更是培養台灣中產階級甚至是千萬富翁的大本營。不過,過去十年來,隨著高科技產業成長趨於飽和以及利潤率大不如前,許多科技新貴也不禁興起科技新貧之嘆。
現象三/買得起房子卻住不起的哀歌
在高科技任職達十年之久的Richard是當中最佳寫照。三十八歲的Richard,白天西裝革履地在一家儲存設備公司擔任國外業務副理,晚上則變身成搖滾不羈的形象在Pub駐唱。這種叛逆的外表,很難令人相信,Richard近來正為結婚生子後即將面臨的經濟壓力而煩惱不已...
本篇文章轉載於《今周刊》673期,更多精采完整內文請見《今周刊》673期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